首页 > 女生言情 > 东汉不三国 > 第736章 袁绍不屑 曹操心动

第736章 袁绍不屑 曹操心动(1/2)

目录

此时已至十月末,凛冬的寒意愈发浓重,马超正率领着铁骑在返回长安的途中,马蹄踏在枯黄的草地上,扬起一片尘土。而王允派出的信使,历经长途跋涉,终于抵达了袁绍的驻地。

袁绍收到王允的密信后,当即召集麾下一众谋士商议。营帐内,气氛凝重,袁绍坐在主位上,眉头紧锁,手中反复摩挲着那封密信。他冷哼一声,满脸不屑道:“天子刘辩,竟如此行事,实在枉费心机!这般猜忌忠良,打压功臣,实在令我等心寒。”

谋士田丰上前一步,双手抱拳道:“主公,依我之见,此事需谨慎对待。马超手握重兵,战功赫赫,如今天子却欲对其下手,此举定会寒了天下将士的心。而王允提议拥立刘协为帝,虽看似可行,但其中变数太多。”

许攸也接口道:“不错,我军如今势力强盛,当以自身发展为重。贸然参与此事,稍有不慎,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。虽说天子此举不得人心,但我们也不能轻易卷入这场朝堂纷争。”

袁绍微微点头,目光在众人脸上一一扫过,沉思片刻后说道:“诸位所言极是。这王允的计策,看似诱人,实则风险巨大。我们若贸然支持他,一旦失败,不仅会得罪天子,还会失去与其他诸侯的信任。”

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,袁绍最终决定不采纳王允的计策。他对信使说道:“回去告诉王司徒,此事关系重大,我需从长计议。如今时机尚未成熟,不便贸然行动。请他谅解。”

信使无奈,只得告辞离去。袁绍望着信使远去的背影,心中暗自思忖:天下局势变幻莫测,此时唯有保存实力,静观其变,方能在这乱世之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
在袁绍拒绝王允不久后,前往陶谦处的信使也抵达了。此时的陶谦,已垂垂老矣,岁月的沧桑写满了他的面庞。回想起在吴郡的那场战败,心中满是无奈与落寞,曾经的雄心壮志,也随着那场失利逐渐消磨殆尽。

信使恭敬地呈上王允的密信,陶谦缓缓展开,目光扫过信中的内容,神色平静。待看完后,他轻轻叹了口气,并未立刻作答。

一旁侍奉的长子陶商,性格宽厚温和,见父亲神色犹豫,轻声问道:“父亲,这王允所托之事,您看该如何是好?”

陶谦摇了摇头,缓缓说道:“这朝堂之事,错综复杂,我如今已是风烛残年,实在无心再卷入其中。咱们徐州如今能保一方太平,已是不易。”

想起因吴郡战场失利而一直消沉的次子陶应,陶谦心中满是忧虑。那一战的失败,不仅折损了兵力,更让陶应一蹶不振,至今都未能走出阴影。

陶谦对信使说道:“回去告诉王司徒,我陶谦承蒙他看得起。只是徐州近来事务繁杂,自顾不暇,实在无力策应。但他若有需要,我也不会坐视不理,只要不牵涉过多兵力,些许物资援助还是可以的。”

信使听出陶谦的意思,虽未得到全力支持的承诺,但也不好强求,只得告辞离去。陶谦望着信使的背影,心中五味杂陈。曾经,他也心怀天下,渴望在乱世中有所作为,可如今,历经沧桑后,只想着守住徐州这一方土地,护百姓周全。

王允派往刘表处的信使历经长途奔波,终于抵达荆州。信使深知此次任务的敏感性,面对刘表时,只字未提谋害天子之事,只说朝廷欲对付马超,王允希望刘表能在适当的时候予以支持。

刘表得知此事后,心中一阵畅快。在他看来,马超势力日益壮大,已然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,如今被天子忌惮,实在是罪有应得。他当即召集麾下谋士、将领一同商议。

谋士蒯越率先开口:“主公,马超此人野心勃勃,在各地扩充势力,若不加以遏制,日后必成大患。如今朝廷主动出手,正是顺应时势之举。咱们荆州若能在此时助力朝廷,不仅能彰显对汉室的忠心,还能在天子面前立下功劳。”

大将蔡瑁也点头附和:“蒯先生所言极是。马超一贯嚣张跋扈,早该有人治治他了。咱们荆州兵强马壮,助朝廷一臂之力不在话下。”

众人你一言我一语,都认为对付马超是正确的决策。刘表听着众人的意见,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:“既然诸位都这么认为,那此事便这么定了。传令下去,荆州各郡县做好准备,一旦朝廷有需要,随时听候调遣。”

然而,在这一片赞同声中,也有一人默默不语,他便是伊籍。待众人散去后,伊籍单独找到刘表,神色忧虑地说:“主公,此事虽看似简单,但我们不得不防。王允为何突然来找我们,天子对付马超,将来已有万全之策,何必要多此一举,其中会不会有什么隐情?况且,我们荆州如今虽安稳,但也不可轻易卷入朝廷纷争,以免引火烧身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目录
返回顶部